2013年第七期全国职业院校校长涉农专题研究班专刊 (第二期)

发布日期:2013-10-10          点击:

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地

     

(第二期)

2013年第七期全国职业院校校长涉农专题研修班专刊       2013523

 

【办学经验】

构筑职教大舞台,唱响“三农”重头戏

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  张兵营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时期,呈现两大主要特征:一是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实现快速有序转移;二是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有机农业、效益农业的长足发展。迫切需要拥有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增强农民的从业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一、我们的做法

1.凝聚引力,扩大招生规模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更多学生或农民就读涉农专业。首先,在招生过程中,大力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未来及现代化农业广阔的就业创业天地,努力转变农民及其子女不愿选择农业专业,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陈旧观念。其次,改革教学模式和专业设置,学校针对初中毕业生、社会青年及大龄农民的不同群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全日制教学与半工半读相结合的模式,让更多的农民有机会参加教育培训。针对当前农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比如结合我区规模种植农业和传统的蚕桑养殖,设置水产养殖、蚕桑养殖、蔬菜大棚种植等课程,切实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更多的农民乐于参加教育培训。再次,加大对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宣传力度,切实落实免学费政策,对涉农专业学生,不但给予学费全免,还通过“春蕾计划”及师生结对帮扶等形式,帮助贫困家庭的每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打造精英团队,提高服务水平

把服务“三农”的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因为师资水平的高低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打造精英服务团队。

首先,注重对涉农专业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培训。鼓励青年教师下农村基层、参加一线生产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用技能的锻炼。让教师与企业、市场接轨,与农户融合。并通过制定各种评价考核机制保证措施的落实。

其次,加大兼职岗位的聘任力度。聘用农业科研、推广、生产单位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行业精英、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此外,还聘用农村的“土秀才”、致富能手来分析职业及就业岗位,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再次,每年从在校学生或毕业生中遴选一批专业成绩突出、思想表现优秀的学生代表,加入服务“三农”的团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通过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和锻炼,逐步成长为服务“三农”的生力军。

目前,学校已有农业专业专任教师12人,外聘农(园、林)艺师1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6人,高级职称教师8人。为服务“三农”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

3.加强基地建设,创优服务平台

近年来,我们克服资金困难,通过多种渠道改善涉农专业办学条件,加强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学校主动适应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坚持高标准、多功能、强实用与校内外建设并举的原则。目前,在校内建有实训楼一幢,拥有土肥、生理生化等校内实验实训室6个,设备总价值30万元。其中,土肥实验室2个,仪器设备总值12万元,主要进行土壤肥料识别及其理化性质检测试验等。生理生化实验室2个,仪器设备30台套,总值7万元,主要对动物常规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实验等。药物制剂实训室2个,仪器设备 25台套,总值11万元。同时还利用学校门面房设立良种推广和畜禽疾病等服务部,为农业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也为周边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更好的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先后与央企“中粮集团”、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益客食品”、 江苏淮江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8个,其中蔬菜栽培实训基地3个,固定资产54万元,主要承担蔬菜栽培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园艺实训基地3个,固定资产48万元,主要承担花卉种植与管养、新品种开发与研究等任务;良种繁育实验基地2个,固定资产26万元,主要承担优良品种开发、繁育等实验实训任务。学院在建好实训基地的同时,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保障基地高效运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及技术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高规格人才的需求,我们先后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淮海工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紧密型联合办学。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外教学点和淮海工学院校外教学点,被清华大学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为农村干部群众参加农业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及农业技术培训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平台。

4.开展多种形式的送职教下乡活动

近两年来,学校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职教下乡活动,定期组织师生把优质的服务送到农家田头。20111-4月,我们在不同的乡镇分别举办了4次关于党的农村经济政策讲座,总参与人数达3000人次。20118月份,学校3位资深的专业教师深入乡镇就如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组织农民集中培训1000人次。近两年学校师生利用逢集逢会的机会,面向农民现场免费发放各类科普资料达70000份。

积极组织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支农活动。每年暑期,总有一大批师生参与此项活动,他们有的进农户,有的到田头,有的到肉鸡加工企业益客集团的生产车间;他们或动手劳动,或解决疑难问题。

根据区内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先后在乡镇建成农民科技培训示范基地3个,建立职中毕业生创业致富示范户21户,建立养殖联系户24户,建立种植联系户16户。接待农民参观学习20000人次,为引导农民致富发挥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

利用清华远程培训的优质资源在全区17个乡镇建立二级教学站,通过远程教育构建现代信息传输网络,全区农民朋友在家门口就可享受清华大学的优质资源。利用这一平台,先后举办4期“乡村基层干部领导力提升”培训、6期“食品安全及合法经营”培训,8期“人口教育”及“创业教育”等知识讲座。

5.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按照“政府扶持、整合资源、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以促进农民增收脱贫为目标,围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需求,结合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特点,开展分层次、分对象、分阶段培训。对年轻的低收入劳动力,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上岗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对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的低收入劳动力,进行初级技能培训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就近就地就业或发展家庭农副业项目;对“零转移”低收入家庭,优先进行培训,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对农村低收入家庭的“两后生”组织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或中等职业教育。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积极争取政府补助资金,确保对每一位低收入农民实行“负”收费培训,即不但不收他们的培训费,还给他们发放一定的生活交通补助费,为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提供坚实保障。20112012年学校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和新生劳动力培训,培训人次分别为4092人次、5648人次。特别开展以下三个特色培训。

1)园林园艺培训。在市区园林部门支持和组织下,我们先后开展中高级花卉园艺工培训班13期,共培训全市三县两区36家园林公司领导、园艺工人等1200多人,其中有206人取得园艺高级工资格证书,54人取得技师证书,为企业升级、促进我市园林行业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肉鸡饲养与加工技术培训。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瞄准打造“百亿元级肉鸡产业”目标,央企“中粮集团”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益客食品”两家企业深度合作,开办了肉鸡饲养及加工技术培训班。近三年共举办肉鸡饲养及加工技术培训18班次,参训学员达3000余人。培养养鸡致富带头23人,建立养鸡科技示范户16户。有效促进肉鸡产业的健康发展,众多农民走上养鸡致富的道路,肉鸡产业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750元。

3)杨树、桑树高效种植及病虫防治技术培训。在区科技局指导和支持下,依托国家农民培训科技星火学校,承担起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杨树、桑树高效种植及病虫防治技术培训”(项目编号:BE2007419)的项目研究任务,于20101217日顺利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的验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建成杨树、桑树高效种植示范基地4个,完成6000名的农民培训任务,为我区杨树、桑树高效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坚持围绕宿豫区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服务平台创建和品牌提升,服务“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得到地方群众和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近三年,学校共培养培训农村技能人才3.4万人次,其中涉农专业2.5万人。培养培训中高级农艺工、畜禽饲养工、园艺工7080人,培训农(园)艺技师310人。通过省级技能大赛、对口单招考试和成人高考,分别为南农大、南林大、南通农院、苏州农院等本、专科学院输送毕业生1800多名。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几年来,在各级政府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取得一定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此过程中学校仍面临着自身无法突破的发展困境。

1.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待遇偏低是涉农类职业教育缺乏引力的关键。充分发挥涉农专业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政府部门提供政策保障。涉农专业学生就业创业、涉农工作者待遇,均需政府出台优待和扶持的政策,并切实将政策落到实处。

2.涉农专业办学投入不足,办学资源匮乏,学校服务“三农”能力跟不上“三农”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筹集农民教育专项资金,集中各类惠农惠民资金,加大涉农专业办学投入,协调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切实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

立足特色,以生为本,注重实效,谋求发展

——多管齐下助推平和职校再创佳绩

福建省漳州和平职业技术学校   蔡金华

福建省平和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省重点职校、德育先进工作学校、漳州市文明学校和国家劳动职业技能鉴定定点校,现有教师106人,学生2026人;校舍占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校园紧靠县城西环路,交通便捷;校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一所花园式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开设有机械加工、学前教育、 旅游管理与服务、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等6个实训基地;师资力量雄厚,现已组建起包括国家级骨干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20人、市级骨干教师23人在内的一支富有经验的师资队伍。平和职校结合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冲破陈旧思想阻碍,革除体制弊端束缚,创新办学模式,开拓职教新路,形成多元化办学局面,实现职业教育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一、稳步推进特色办学

(一)加强合作,打造中高职贯通教学

我校历来注重加强沟通,不断寻找契机和结合点,探索校校合作等新领域,争取合作项目进一步延伸,领域进一步拓宽,效益进一步放大,使合作之路越走越宽,推动实现双赢。今年与位于发达经济特区、在职业教育方面具有领先优势的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等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展开合作。在我校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确定签署的合作办学协议中,两校计划联合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专科学历教育(即五年专),首先在涉外旅游专业合作开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并将根据试点情况继续逐步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办学规模。此举不仅开启了我校在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新模式,也将为县域经济范畴内进一步培养和储备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更加有利的支持。同时,我校为漳州理工学院、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等福建省高职院校稳定输送大批优质生源,人才输入学校在来访调研时也对我校近年来的办学模式探索、招生规模发展、学校管理规范化,特别是我校今年率先探索式开展综合高中招生等诸多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工学结合,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2012年来,我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大胆革新产学结合办学模式,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引企入校,使学校的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几近同步,实现生产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制度,实现了学生对岗位的零适应期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创设了职业教育新模式。学校先后与福建太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仟业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招商局漳州开发区特雷克斯--诺尔起重设备(中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安排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校企共同承担职业理念、校企文化等教育教学任务,努力实现学生理论实践一体化;在企业与学校之间架构新型合作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双方达成共识,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优化调整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创建新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对接平台,促进信息互动交流、加强就业见习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三)改进方法,招生入户扩大办学规模

20133月起,我校创新招生模式,组织招生宣传工作小组深入各初中学校、进村入户到访学生家庭开展宣传交流工作。此举不仅从时间上拉开了全县初中毕业生招生咨询工作的帷幕,更为充分了解学生需求、配合家庭发展期望预先搭建起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这种零距离的交流与咨询方式得到了各初中学校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我校招生工作也从中取得显著成效,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学生培养亮点连连

(一)强化技能培训,鼓励学生参赛,不断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

一方面,为进一步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程序,按照漳州市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于2006年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组织机构,对开展考核鉴定工作作了精心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保证考试公平、公正、透明,确保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学员通过考评后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技能、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安全生产知识,经过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极大地提升我校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素质,更好地为平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另一方面,学校高度重视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积极争取比赛项目。2013年我校参加了汽车维修、机械加工、英语技能、服装设计、学前教育等竞赛项目。其中,6位选手将在服装设计与制作、女式春夏时尚连衣裙款式设计、立体造型女式春夏品牌服装CAD板型制作、放码与样衣试制等项目代表漳州市参加2013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技能竞赛中我校取得优异的成绩,既是我校专业教学水平的一次展示,更是我校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技能竞赛工作,把技能竞赛纳入常态化教学管理的必然结果。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都得到了提升与增强,在为我校争得荣誉的同时又为今后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重视德育教育,加强安全管理,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成才先要成。面对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的现实问题,学校提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校情的德育教育方法:重视养成教育,即通过每学期的德育优秀学生评选,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自身的内动力,学生自律能力明显提高;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阳光心理活动室,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促进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成长;重视理想前途教育,通过开展学生志愿者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味,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在激烈竞争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此外,学校本着学生利益最大化原则,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尤其注重消防等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通过定期组织校园巡查、加强安全逃生演练、举办安全教育周系列活动等方法不断完善学校预警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三、师资建设注重实效

(一)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教师政治业务学习、教学研讨会和公开课等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塑造教师队伍良好的集体形象,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的品位,努力建设一支敬业爱岗、素质高、业务精、能吃苦、善协作的师资队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创优争先活动的开展,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表率意识,我校开展党员示范课主题教育活动。此次活动由学校党支部和教研室精心组织,全体党员踊跃参与,上课的党员既有各学科的备课组长、学科带头人,还有年轻的骨干教师,他们都非常重视此次示范课。教师们依托备课组集体力量,精心备课,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效果突出,形成了良好的模范带动效应。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我校按学期开展“教研周”活动。在该教研活动中,8个教研组共选出10位老师进行公开课教学。学校要求各组教师按照教研周安排表,调整好各自课程,全员参加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上课老师精心设计好每一课,课后听课教师进行了认真的点评。学校教研室全程参与指导、反馈和总结工作。主题教研活动不仅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检阅,同时也促进老师们就教学中存在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有利于总结和推广名师经验,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展风采、晒业绩、比成效,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 “作风建设年”的精神,切实做到“立足岗位职责查找不足,突出工作实绩谋划改进”, 201210月份起,我校组织开展“展风采、晒业绩、比成效”活动。活动要求全体行政人员、班主任、年段长和教职员工立足岗位职责,密切结合工作实际,突出本岗位特色,在学期结束,总结一学期来所做的工作实绩,在学校公示栏和学校网站上郑重晒出自己的业绩,分别评述自己的工作亮点、最满意的工作和最不满意的工作。

学校通过实绩公示,着力营造作风要硬,风气要正,工作要实,成效要好的良好教育教学环境,全体行政人员、班主任、年段长和教职员工明显感觉肩上有了担子,心中有了压力,工作有了责任,形成了比拼争先抓工作,千方百计促落实,创新思维提成效的工作氛围,使展风采、晒业绩、比成效活动真真实实的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

四、教育改革思路正确、措施得力、成绩喜人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21211日,我校黄惠碧老师参加由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联合举办,以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题的第二届微型党课授课比赛,荣获三等奖。共有老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20多篇,部分老师被评为市级、县级优秀教师;2013厦、漳、泉三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竞赛联赛,在泉州赛区,服装专业代表队卢兵、张蕾、项楚包揽服装CAD板型制作前三名;林佳华荣获女式春夏时尚成衣款式设计二等奖;机电专业代表队陈增辉荣获焊接技术三等奖;汽车维修代表队李龙杰荣获汽车维修技能个人赛三等奖;阮洪漂、叶汉森荣获汽车二级维修团体赛三等奖;庄大鹏荣获汽车维修技能个人赛优秀奖;英语服务类代表队林爱芬、张珠琦荣获服务类专业组二等奖;曾贤铭、庄守纳荣获其他类专业组优秀奖。在漳州赛区,学前教育代表队张海燕、李诗琪分别荣获《独唱》二等奖、张淑媛荣获《独唱》优秀奖;赖泱宇荣获《琴法》三等奖,叶小如、曾小坤分别荣获《琴法》优秀奖;赖燕榕荣获《舞蹈》三等奖,曾晓红、李丽萍分别荣获《舞蹈》优秀奖。在南靖一职校赛区,我校机电专业代表队李志勇荣获《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三等奖,陈增辉荣获《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