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七期全国职业院校校长涉农专题研修班专刊 (第五期)

发布日期:2013-10-10          点击:

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地

     

(第五期)

2013年第七期全国职业院校校长涉农专题研修班专刊       2013529

 

【政策建议】

中西部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2013年第七期涉农专题研修班总结(报告)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苏东超

通过为期十天的研修班学习交流与观摩,结合本地区的中职教育现状,现就中职教育的发展瓶颈、困惑与应对策略做一研讨,与专家及同行共勉。

一、中西部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困难

1. 较普遍存在的生源不足或招生困难现象,令相当一部分学校担忧,甚至是朝不保夕

原因之一是初中毕业生总数随着出生人口的下降而减少,其二是部分初中生随父母就读于打工之地,即城市或较发达地区,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宁可选择打工也不愿上中职学校,因为有个别学校缺乏竞争力与吸引力。

2. 部分中职学校因缺少专业教师或双师型教师而缺少特色专业,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不够,学生学不到真本领与技能。

3. 缺少相应的实训设备与基地,有重复建设或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与使用的现象。

4. 同类学校间之间因生源等原因所导致的不良竞争现象愈演愈烈,产生了系统(体系)内的内耗,恶性循环,损坏了职教的社会形象。

5. 教材与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不同步,毕业生就业较困难,甚至学无所长,动手实践能力差。

6. 毕业生情商低,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也缺少应有的责任意识及吃苦耐劳精神,眼高手低,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与企业要求,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不够。

7. 校企合作严重不足,有诸多阻力与问题,诸如缺乏资金支持与保证,相关职能部门重视不够,按部就班,开拓创新乏力,担心风险大。

8. 部分教师基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教学效果不佳,也是影响中职教育发展的因素。

9. 相关部门与社会舆论重普高教育而轻职高(中职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二、抓住机遇,探究应对策略,攻坚克难,共同开创中职教育发展的明天

1相关职能部门转变观念,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国家及政府政策,调控普高与中职(职高)招生指标。

2整体规划,从全地区视角出发,对现有资源与设备进行整合或重建、改建、升级等,也包括师资的调整及人才的引进。

3予以政策或资金支持引导,加快校企合作步伐与规模,深度隔合,促进工学结合等。

4制定并落实有利于职教发展的政策与法规,为职教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真正做到保驾护航。

5研发新的课程与教材体系,以及评价标准,调研社会发展动向与用人市场需求,对职业教育各环节予以相应的指导。

6在现有的对学生的惠民资助政策前提下,逐步改变并提高中职教师的工作、生活待遇,如工资待遇,职称评聘,学习培训,评优选优等方面。

7尽快实施中高职衔接政策,加大本科生比重等,搭建相应的平台,给中职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8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生均标准,加大投资力度,做好督查工作,夯实中职教育的基础。

9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锐意进取而有责任心的中职校长团队,共谋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探讨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为社会培养相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10营造全社会重视中职教育的氛围,转变就业与创业观念,加大就业指导,以用人市场为导向,因为就业才是硬道理.

总之,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重视以及各项职教政策的落实,相信中西部地区中职教育发展的困难将会迎刃而解,中职教育将出现新的发展契机,为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职业教育问题和对策的探讨

——全国涉农职校校长研修班学习体会

广东省肇庆市农业学校校长  杨建良

能参加为全国涉农职业院校校长专题研修班觉得十分的荣幸。教育部做了件大好事,我们不仅觉得是对校长培养的重视,校长们集中学习交流研讨更容易提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国家、教育部对农业职业教育特别的重视和关注,使我们更加意识到办好农业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责任。研修班有两个亮点,一是葛道凯司长的专题报告,准确地传递了国家的政策和要求,指明了职教发展的方向;二是针对性强,由产教研处于领先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对象限定在涉农职业院校的校长,更有利于研究共同面临的农业职业教育问题,寻找改革发展的出路。结合葛司长的报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和研修班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学习的体会。

一、关于产教结合

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性人才是否合格,必须由企业回答,学校必须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道路,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这是职业教育已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葛司长在报告总结过去职教成绩讲到已取得实质性突破,校企对话、制定专项文件,同时也提出了他的职教梦,期望企业真正与学校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实现产与教从结合到融合。送审稿第三条也明确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提出要三个同步,希望通过制度安排促使产教融合。我们在学校一线的实践中,觉得校企合作难度大有以下的原因:一是企业普遍认为培养人是政府(教育部门)的事,企业只管用人,企业虽然要有社会责任,但社会上的事很多,每样事情都由我这个企业承担也做不到;二是企业很多还是劳动密集型的,用工上要求并不高,我校地处珠三角,企业也只是去年才不敢再来学校招生产线的操作工,所以企业不可能有政府一样的前瞻眼光;三是企业参与学校教学没有实质性的好处,缺乏动力;四是职校校长多是学者型,缺乏经营意识,满腔热情找企业,往往是热脸贴上冷屁股,产教结合才刚开始,融合还很遥远。

要更好地使制度安排发挥引导的作用,必须更明确地鼓励企业,是否可以在送审稿中的税收优惠中提出更具体的政策,如:企业投资于、用于职教的数额,经一定程序审核,可以办理一定比例的退税,这样,实质上拿了部分国家的税收用于职教。企业并无多出钱,只是拿交税的钱用于职教,还得到了好名声,但是,这样的操作与经国家再分配的财政拨款不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否则,审核过程中就得不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认可。

二、关于现代农业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农业和职业教育都是弱势行业,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更是不在话下。我们学校是国家重点学校,2005年始连续四年没有得到教育的专项拨款,谈何重视和发展?国家连续十年以中央1号文要求重视农业,拨出数万亿资金支持三农,没有一分钱到这所辐射七个地级市的国家级重点农业学校。当地农业局长曾潇洒地对我说,钱很多,但我部门的管理没有这个项目的拨款,叫我怎么支持你们呢?2009年我校从农业部门划归教育部门管理,经费才得到改善。发展现代农业农村职业教育,提以下建议:

1、应重点扶持。我认为,送审稿中第五条第(二)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村职业教育所言十分空泛,地方执行政策起来容易成为可做可不做。应该作出修改,一是要体现支持农业农村职业教育超出一般的职业教育,二是谁办农业农村职业教育就支持谁(只是对真正开办农类专业教育教学的才算),三是尽快建立起农民参加农类专业学习的学分银行及学费补助的制度。至于送审稿提出创建500个示范县,只能是引导地方去争钱,钱能到真正实施农业教育的学校吗?

2、必须在制度安排上明确农业部门共建农业农村职业教育的职责。我校从农业部门划归教育部门管理后,曾多次向市、省农业部门请示,均表示不是他们管理的了,你们好好做吧。我认为,不打破这种部门分割局面不可能办好农业农村职业教育。应从制度上规定:一是凡当地职业教育有开展农业农村职业教育的,都将是否帮助和支持农业农村职业教育列入考核农业部门(含农林水畜牧水产,下同)领导班子考核的内容。二是在地方农业部门的科教经费中,当地有开办农业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的,必须单列专项用于农业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的经费预算。三是农林水畜牧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务)的,如果当地有开办农业农村职业教育的,必须累计担任相应专业实践教学一定的课时。

三、着力解决地方职校发展中的问题

即使广东,也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广东的职业学校贫富不均也十分明显,很多地方职业学校不仅没有生均拨款,连教师的工资补贴也未能实现财政供给,我校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是有80多年历史、有4000多学生的国家重点学校,但身为校长,常为半斗米折腰,何时才能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建议送审稿在以下两个方面应更明确经费的保障。

一是应该建立学生人数与编制经费挂钩的制度,现时信息化管理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信息平台已经很完善,应该按生师比201进行动态的编制经费管理,由财政会同教育、编制部门核拨经费。

二是对生均拨款,不应是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依法督促省级政府落实生均拨款,而是要求各省要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和公用经费标准。既然国家已经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在落实生均拨款问题上更应斩钉截铁,不要再搞以往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我是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在政府机关工作20年又回归农校当校长已经7年,我还是职业教育的新兵。我对农业和职业教育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热爱这份让人人成才的职业,我庆幸生活在国家改革的年代,感谢组织给我发挥的舞台,但常为能否将学校办得更好而焦虑。面对职业学校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发展的瓶颈,我内心反复自问,职业学校的校长到底应该是个学者型的人还是经营型的人,好让我有针对性地提高。这次全国涉农职业院校校长研修班收获很大,明确了方向,提高了认识,深化了对农业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解,让我当好这个校长更充满了信心。

 

职业教育面临的困惑

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职教中心  杜海冰

职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不同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办校宗旨在于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实用的高级技工和技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职业技术学校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需求尤其是实用型人才需求尤为迫切,特别是加入WTO后,人才资源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趋突出,据人才市场调查显示,前来应聘的本科生、研究生很多,但企业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工和技师很难。社会需要人才,企业发展离不开实用型人才的技术支撑。职业技术学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有很大优势,应该具有乐观的发展前景,应该大有作为。但事实情况却大相径庭,目前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着举步维艰的发展窘境,有些学校甚至面临着濒临关闭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目前的职业教育学校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发展:

一、生源短缺、生源基础较差

职业技术学校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年代曾经是许多初高中学生的首选学校,既可学到专业生产技能,又可被国家包分配获得就业保障。但随着国家政策导向的改变和“唯文凭论”在社会上的兴起,高等院校普遍扩招,私立高校越办越多,上大学已不是学生的一种奢望,再加上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思想,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地位,把职业教育当作“二等教育”等因素,导致了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萎缩,不要说重现昔日只有尖子生才能就读的辉煌,就连普通学生也很难招收。就读职业学校成了学生及家长的无奈选择,只有分数极低、升学无望的学生才会考虑就读,职业技术学校已成了家长为了不至于自已子女无书可读的“托管所”。生源越来越少,势必导致职业学校的升学门槛降低,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从而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给用人单位造成对职教生的不信任。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美誉度越来越低。

二、基础教育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尚未被明确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来进行总体统筹,加入社会上的不重视,使得职教育处在一种“可办可不办”、自生自灭的位置,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相对比例极少,使得职业技术学校缺乏必要的教育经费来源,因而在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捉襟见肘,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的薄弱。一方面,目前职教学校教师待遇低、教书无成就感的窘境除了无法吸引外来优秀教师外,还造成了部分有能力教师的跳槽外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师知识更新进修,也是造成师资力量薄弱的一个环节。再者,目前职教教师队伍缺少“双师型”人才也是师资力量匮乏的一个表现。

三、专业无特色,专业性不强

许多职业技术学校为了自身生存,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设置一些不  实际的专业来吸引学生,使得职业技术学校变成既不象职业学校又不象普通高校的不伦不类学校。这种盲目跟风偏离了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宗旨,不仅使得新设置的专业专业性不强,同时也使得原有的特色专业地位削弱。这样的结果势必造成职业技术学校及其培养的学生更加的无人问津。

要使职业技术学校彻底走出目前困境,彻底扭转不利局面,当务之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人才观,重树职业教育地位

职业教育面临困难、滑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鄙视职业教育及其培养的学生的一种陈旧的教育观、人才观作怪。我们都清楚未来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但却不清楚“人才”是多样化的,并非只有“熟读圣贤书”者为人才。一个国家的人才队伍不仅要有科学研究型人才,还要有多种技术开发与应用操作型人才。单纯学术理论研究人才需求并不是多数,更大量需求的是理论与技术应用结合,“手脑并用”的创新型人才,社会需要少数精英,但光有研究成果,没有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应用人才队伍就转化不成生产力。正是由于认为“高学历的人是人才”的陈旧人才观作崇,造成鄙视职业教育的教育观滋生,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只是解决我国当前多数学生不可能接受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升学现状,因而在政策导向上造成偏差,漠视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人才观,重树职业教育地位,关键是转变政策制定者、领导层的观念,只有教育领导者真正象重视普高教一样的重视职业教育,投入足够的人、财、物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舆论导向上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一定能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陈旧思想。

(二)积极拓宽人才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机会

学生就业率高低是衡量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在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的处境下,作为职业学校自身不应坐以待毙,应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进行大胆尝试,改变以往学校只顾培养,学生自找就业单位的就业模式。校企合作办学在目前不失为提高就业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方面企业可通过学校获得自己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种合作方式获得企业在资金、实践基地等方面的支持,缓解目前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设施落后的矛盾,同时又可解决学生的就业后顾之忧,可谓是三者受益。只有学生的就业率得到大幅提高,职业学校才会有其吸引力、竞争力、生命力。

(三)努力提高师资质量,坚持走专业特色化之路

学校教育水平提高关键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既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又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技能教学水平。实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两条途径,一方面可通过引进人才达到,另一方面可通过各种再教育培训来实现。目前实际形势下,作为职业学校,关键是应重视后者,通过有针对性的各项培训来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务求把教师建设成一支“双师型”队伍,同时根据自身财力,邀请一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高级技师来担当客座教师,使教师队伍更趋向合理。同时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走专业特色的道路,在强化原有特色拳头专业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情况,坚持以师资力量设置专业原则,开设一些适合自身办学条件的专业,专业设置上务求宁缺勿滥,努力在培养实用性人才上花大功夫,切不可盲追风,脱离实际,脱离职业教育办学宗旨。

 

 

 

 

 


教育部领导

教育部有关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