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景泰藜麦种植规模化及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发布日期:2016-11-02   作者:  ; 点击:

  2016年10月15日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景泰县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培训班授课教授黄小星先生在微信群里转发了大农团队撰写的一片文章——《秋天来了,甘肃农民开始收获另一种小麦》,引起了大家的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随着讨论的不断升温,信息的相互碰撞,关注藜麦的人急剧增加,相互探讨、相互对接的氛围逐渐升华,我们大家一致认为“藜麦”火了。与此同时,为了更深入的探讨景泰藜麦产业的发展,我们成立了“藜麦讨论小组”,建立了“藜麦讨论小组”微信群和QQ群,研究制定了主题讨论方案。通过几次深入的讨论研究,我们在促进景泰藜麦种植规模化及产业化发展方面提供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选良种,建基地,在适宜的地区优先推广。

  藜麦属于全营养的健康食粮,被称为丢失的远古“营养黄金”、“超级谷物”、“未来食品”和“素食之王”。近年来,在我国山西、吉林、青海、甘肃、河北等地开始较大面积地种植,初步形成了适合不同生态区域的栽培方法,获得了一批性状稳定的育种材料,认定了一些藜麦品种。然而从整体发展而言,我国藜麦生产规模和加工企业数量仍然偏低,专用生产加工设备较为缺乏,加工产品多为藜麦米,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国内藜麦产品的销售以电商为主,缺乏实体销售,人们对藜麦的认知也很有限,藜麦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国际市场需求却很强劲,预测未来发展的前景也十分广阔!

  因此,我们建议在藜麦规模化、产业化推广之前,应该在本县域气候、环境最适宜的地区建立藜麦试种基地,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品种进行试种,一方面能够避免盲目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预知风险,另一方面能够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总结经验,奠定基础。

  二、抓龙头,联农户,在有基础的乡镇规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要吃饱”到现在的“要吃好”,从原来“大锅饭”挫伤了生产的积极性到现在“小块地”制约了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从原来粮食高产、稳产到现在的绿色、健康,这一切无处不在体现一个新的农业生产变革时期的到来,“单门独户”的小农经营已完全不适应当前农业、农村的发展需要。从近些年全国的农业发展现状中观察、了解,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外部组织的规模收益相对有效地解决了小农经营的内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内在合理性,因此我县藜麦产业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这样一个模式。可以考虑在一些藜麦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优先扶持一个或者几个与藜麦种植、加工、销售相关的企业,以企业带动农户的形式快速推动藜麦产业发展,同时也可考虑引进先进的大型藜麦生产加工企业入驻景泰,它更能够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市场,更能够稳定的收购农户生产的藜麦,确保大多数藜麦种植群众的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户的种植风险。同时,龙头企业的参与对藜麦产业大发展壮大,还具有快速打造地方品牌、促进藜麦产品深加工、创新生产科学技术和拓展市场销售渠道等积极作用。

  三、精准定位,营销先行,利用互联网思维开拓市场。

  藜麦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低脂、低糖、零胆固醇、不含麸质。适宜婴幼儿、产前及产后女性、三高人群、减肥塑身人士、素食爱好者等多种人群食用。

  藜麦对海拔和环境要求较为苛刻,一般需要种植在海拔1500米以上,气候冷凉,少雨,无霜期较长,温差较大的地区,而景泰地区恰恰符合藜麦的种植条件。

  藜麦从1988年西藏引种到现在,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自然环境和品种培育等条件的限制,目前该产业依然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潜力大,产品稀缺。从全国的种植情况来看,目前只有少部分省份种植面积较多,总种植面积约有3000多公顷。从整个的藜麦市场情况来看,1992-2012的21年间全球藜麦贸易额由70万万美元增加到了1.11亿美元,年均增长速率达28.8%。而我国从2008年开始规模化藜麦生产以来,到目前为止还尚未形成规模化的藜麦销售市场。藜麦作为一种兼具营养与生态价值的作物,必将在调结构,转方式,保增收的农业政策落实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藜麦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没有形成大规模,大范围的种植,也没有广泛的深加工,产品单一,品质较低,市场认知度不足,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藜麦,更别说是拿它当粮食吃了,若要规模化产业发展藜麦,就必须营销先行,发挥“互联网+”思维,结合当前各种有利的网络平台进行有效地宣传、推广,提高地域藜麦产品的知晓率和认知度。

  四、融合三产,把藜麦规模化种植与观光旅游结合发展。

  在当下中国,“三产融合”在部分地区已经初见其形,比如“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吃、住、玩、土、特、奇、鲜”的休闲农庄服务链,再比如以“互联网+”模式、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农产品,引导农民、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新农人”、“新业态”等等。这无不体现着当今中国农业、农村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2016年1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就发展产业融合方式、培养产业融合主体、完善产业融合服务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农业“三产融合”正式进入快车道。与此同时,我县也适时提出了工业大县、农业强县、旅游名县“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战略。

  藜麦作为一个我们正在试种发展的粮食物种,它不但拥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还拥有五彩斑斓的美丽色彩,也就是说它拥有潜在的旅游观光价值。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把藜麦的规模化种植与全县的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呢?这样不但会给我们的旅游景区增添大片美丽色彩,而且还能够给我们的游客提供各式各样的藜麦产品。同时,还可以利用藜麦与各类食品易容共食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的饮食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藜麦饮食文化。让来我县观光的游客既能看到独特的藜麦美景,又能吃到独到的藜麦美食,还能带上特色的藜麦产品。

  五、深挖藜麦文化,讲好藜麦故事,打造藜麦地标品牌。

  藜麦发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距今已经有5000-7000年的食用和种植历史,兴盛于古代印第安三大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之一的印加文明。由于其具有独特、丰富、全面的营养价值,养育了印加民族,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藜麦是神的粮食,一天太阳神(古印加人崇拜太阳神)的三太子带着一行人在安第斯山上围猎驼羊,在追逐的过程中掉下了山崖,当地的一位老农不顾生命安危,把他救了上来,三太子回到太阳宫后,给他父亲讲述了自己受难被救的事,为了报答救子之恩派一只神鸟把藜麦种子送到了这位老农家,从此以后藜麦成了安第斯山人最重要的粮食。

  在上世纪80年代,藜麦被美国宇航局用于宇航员的太空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藜麦是唯一一种单体植物即可基本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的全营养食品。联合国还将2013年宣布为国际藜麦年,以促进人类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中国藜麦的发展是从1988年原西藏农牧学院从玻利维亚引种观察试验开始的,2008年开始在少数省份规模化种植,2014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率先培育认证了我国第一个藜麦品种——“陇藜1号”,随后又相继培育出了其它7个品种。与此同时,我县条山农场从玻利维亚引进了灰白色籽粒和黑色籽粒 2 个藜麦品种,并培育出了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这给我县发展藜麦产业奠定了良好的育种基础。另外,藜麦还具有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等特性,这与我县的气候自然条件和海拔高度都十分契合,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得天独厚。

  近几年,我县在打造树立农业地域品牌意识上明显增强,景泰的“沙漠枸杞”、“条山梨”农产品地理标志品质鉴评已获得通过。因此我县发展藜麦产业是否也应该把打造“景泰藜麦”的地标品牌考虑进去?从产业发展的开始就着手打造自己的品牌,走有地域特色的品牌之路,避免重走“景泰枸杞”贴“宁夏红”的老路。

 

藜麦讨论小组:王延德   景泰县水务局     

               漫水滩乡政府   副乡长

          张举军   景泰县农技中心  

          罗崇泽   景泰县水务局     

          李宝玉   景泰县食药局     

          刘光龙   漫水滩乡政府   干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