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7 日至 8 月 7 日,我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了陕西省 2025 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头雁” 项目培训。短短数日的学习如一场及时雨,不仅让我看清了合作社发展的短板,更找到了带领乡亲们在红薯产业赛道上加速奔跑的方向。
扎根乡土 筑牢产业根基
我们合作社在宝鸡市凤翔区虢王镇扎根二十余年,始终以 “种好薯、富乡亲” 为初心。在实践中,逐步搭建起多元发展的产业框架:60亩秦薯五号红薯育苗基地年供应优质种苗 600万株,300多亩核心种植区实现绿色有机种植,200多亩粮食种植与红薯产业形成互补,更有宝鸡塬区唯一的 6 亩软枣猕猴桃珍稀果园探索特色农业。配套的红薯储藏园区和农资销售体系,让产业链从田间延伸至市场,为合作社发展筑牢根基。
经过十几年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单打独斗难以行远,必须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为此,我们联合凤翔、千阳、岐山、扶风等县区的 33家村集体合作社、农业主体及种植大户,在红薯苗供应、种植、销售等环节协同赋能、聚力攻坚,让 “虢王红薯” 这一 “全国名优土特产” 招牌愈发闪亮。
西农洗礼 看清差距明方向
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课堂,老师们讲授的现代农业前沿理念与精准技术指导,如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发展之路。过去总依赖 “老经验”,对比之下才发现,产业发展存在不少 “卡脖子” 问题:育苗环节仍凭传统经验,标准化、智能化程度不足,出苗率与种苗质量稳定性有待提升;种植管理上,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欠缺,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缺乏数据支撑;品牌运作停留在初级阶段,包装设计、文化赋能、市场渠道拓展均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些差距不是打击,而是鞭策。我深刻认识到,现代农业早已不是 “看天吃饭”,而是科技、理念、模式的综合较量。西农的学习让我明白,唯有拥抱科技、更新观念、开拓认知,才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
振翅新程 领航共富路
带着西农学到的 “真经”,我对合作社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一是升级育苗技术,引入智能化温控、水肥一体化设备,联合国家甘薯体系西北研发中心的专家制定标准化育苗流程,让每一株种苗都经得起市场检验。二是推进种植精细化,建立田间管理档案,用科学数据指导种植,提升红薯品质和产量。三是做强品牌,挖掘 “虢王红薯” 的地域文化内涵,拓展电商、订单农业等销售渠道,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西农的学习是新起点,我将带着这份收获,与乡亲们一起,把论文写在虢王镇的土地上,让红薯产业成为带动集体经济及农业主体增收、农民致富的 “金疙瘩”,为乡村振兴贡献 “头雁” 力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铸魂赋能为三农”,积极办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被誉为我国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现有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14个,形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涉农继续教育体系,着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