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事设施农业的“头雁”,在此次培训中有幸聆听了丁明老师关于《设施农业发展新业态》的专题精彩讲解。设施农业利用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为动植物生长创造了一个相对可控甚至最适宜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水肥等,从而实现了高效生产,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先进模式。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的种植和养殖面积正在稳步增长。例如,我国的设施园艺面积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温室大棚广泛分布于适宜农业生产的各个区域,从北方的山东、辽宁等地到南方的江苏、浙江等省份,形成了众多规模化的设施蔬菜、花卉种植基地。在畜牧养殖方面,现代化的畜禽舍设施也在不断增加,实现了不同畜种、禽类的科学养殖,例如,大型肉鸡养殖设施可以一次性容纳数万只甚至更多的存栏量。此外,还有精准的智能温控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室内外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控制终端,自动调节遮阳网、通风口、湿帘风机等设备,确保温室内环境始终保持在作物生长的最佳状态,以及无土栽培技术、自动化装备的应用等。
然而,设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包括初期投资成本高昂、专业人才短缺以及能源消耗问题。建设高标准的设施农业园区,无论是现代化的温室大棚还是配备齐全的畜禽养殖舍及相关自动化设备,都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以智能玻璃温室为例,每平方米的造价可能高达数千元,这对普通农户和一些中小农业企业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限制了设施农业的快速普及。设施农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需要既懂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又要熟悉智能化设备操作和维护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在农村地区,这类人才相对稀缺。许多设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设备故障无法得到及时排除,这些都影响了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益。还有,北方冬季温室的供暖和南方部分地区的夏季降温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采用传统能源面临环保压力,使用清洁能源的前期设备投入和技术转化成本较高,目前尚未能大规模普及应用,能源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设施农业虽然前景广阔,但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解决现存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铸魂赋能为三农”,积极办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被誉为我国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现有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14个,形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涉农继续教育体系,着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