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学员产业发展和孵化带动能力,针对第一、二阶段存在的重点问题,加深学员乡村振兴的认知。2月18日下午,甘肃省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第一期)农村经营管理班(第三阶段)学员来到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北部的一个小村庄袁家村,感受他们的发展史和独特的乡村振兴模式。
袁家村隶属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关中环线沿村而过,距福银高速、312国道不到10分钟路程,距离西安咸阳机场3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区位优势明显。袁家村只有62户286人,耕地不足千亩,以前“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干活选不出头”的“烂杆村”。如今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袁家村的发展在村委会王琪主任的介绍中犹如徐徐铺展的长卷,在我们心间缓缓舒展,每一处笔触都饱含着岁月的变迁和集体的努力。
游览在袁家村的每一条巷子里,我们看到它的发展模式主要由四个方面进行推广:
首先,得益于精准的定位。袁家村地处唐帝陵昭陵所在的九峻山下,交通便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村书记的带领下,依托自身资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解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通过恢复和活化关中民俗文化,将乡村生活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这种去景区化、去城市化、去商业化的做法,让袁家村在众多乡村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业态丰富、产业兴旺、村景一体的关中印象体验地。
第二,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引进培养人才。农民合作社的创办是一个重要的创新之举。袁家村始终坚持集体经济,创新使用股权结构的新合作方式,在利益分配上调节了贫富和收入带来的差距。不仅解决了群众收入分配不均和共同富裕问题,还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高度统一。这种新集体经济模式,让村民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三,精细化的管理和运营。袁家村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注重提升游客体验,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服务质量。袁家村的小吃街是其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这里汇聚了近100种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特色美食。采取一店一品的经营方式,商家通过比赛方式获取小吃的销售资格。同时,袁家村村集体管辖的商铺必须使用合作坊合作社生产的面粉、油、醋等农副产品,由村委会进行监督,既保证了合作社的销量,又使广大游客可以品尝到原生态、无任何添加剂的食材。这种精细化的管理和运营方式,让袁家村的乡村旅游保持了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第四,产业融合和品牌输出。袁家村通过农业、手工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农产品的销售和手工艺品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如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利用黄土风情发展民俗文化等,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此外,袁家村还积极向外输出品牌和商业模式,目前已在青海西宁、山西忻州、河南郑州和湖北十堰等地成功打造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袁家村”。这种品牌输出和商业模式复制的做法,不仅扩大了袁家村的影响力,也为其他地方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袁家村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始终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主线,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自主创新。其发展模式为农村发展中的“头雁”们带来了诸多启发,启示我们要有创新发展思路,打破传统局限,敏锐捕捉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因地制宜挖掘本土特色,合理的利用资源,凝聚团结力量塑造形象,展开多渠道营销道路,为乡村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真正做到“头雁”领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铸魂赋能为三农”,积极办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被誉为我国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现有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14个,形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涉农继续教育体系,着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