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风采

东南窑记

作者:赵恒鑫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11  浏览次数:

穿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五台山东南角的小院,一孔低矮的窑洞赫然眼前。躬身踏入,凉意裹挟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这便是东南窑。通道高不过1.8米,宽仅容两人侧身,两侧排列着31间由防空洞改建的低温实验室。昏黄灯光下,一盆盆小麦在塑料盆与老式瓦盆中生长,叶片上条锈病的黄斑如星点散布,身穿白大褂的研究生正俯身记录孢子萌发数据。谁曾想,这座形似抗战遗迹的窑洞,竟孕育了守护中国粮仓的科技丰碑。

图片9.png

东南窑是一部活着的学科史诗。它从抗战时期的防空工事,经李振岐院士慧眼改造,于1978年蜕变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窑洞实验室”。当年条锈病菌需低温环境,常规实验室每年仅能开展5个月研究。李振岐却从窑洞“冬暖夏凉”的特性中窥见机遇:“这不就是天然恒温箱吗?”从此,这孔土窑开启了中国小麦条锈病攻坚战的序幕。粗砺的水泥墙面、斑驳的实验台、手写的标签,无一不镌刻着从零起步的艰辛与智慧。正是在这阴冷潮湿中,李振岐团队锁定了条锈菌的“老巢”,构建起首套综合防治体系,为国家挽回损失22.69亿元。

窑洞深处,两代院士的接力图谱徐徐展开。康振生院士的科研人生在此扎根——硕士时期以窑为家,师从李振岐;留校后继承衣钵,带领团队踏遍陕甘川滇的麦田。2017年,他破解了困扰全球半个世纪的谜题:西北山区灌木小檗竟是条锈菌“生儿育女”的温床,病菌借有性生殖疯狂变异。这一改写教科书的发现,被国际同行誉为“里程碑”。而今,窑洞实验室已升级为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但康振生仍习惯每日来此。当他在8号洞俯身指导学生对比菌系时,洞壁上仿佛叠印着李振岐当年佝偻观测的身影——一孔窑洞,两代赤子,四十年光阴在此交融。

东南窑的“土气”中蓬勃着震撼世界的能量。基于此地的研究成果,康振生团队构建的“中国模式”已辐射全国:测报准确率超90%,“越夏易变区”菌源量削减40%,条锈病发生面积降低50%,年均挽回粮食损失20亿公斤。更可贵的是,这些技术沿“一带一路”进入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让中国方案守护全球粮仓。而支撑奇迹的,正是那24字的“西农精神”——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当发达地区的“橄榄枝”频频抛来,康振生的回答斩钉截铁:“研究条锈病,就要扎在大西北!”这绝非情怀口号,而是对“何处土壤生长何种学问”的深刻认知。

东南窑的故事并未封存于历史。当它入选陕西省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当康振生院士对年轻学子说“要做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时,这座窑洞已化作一粒精神的种子,在旱区的黄土地里,静待破土参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铸魂赋能为三农”,积极办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被誉为我国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现有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14个,形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涉农继续教育体系,着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